童年記事 ——春草朝露(之一) 文/歷程 小序 秋來春草枯,日出朝露晞。世事滄桑,白駒過隙,幾十年時間倏忽而逝?;厥滓酝?,曾經的稚嫩,柔綠,圓潤,光耀,快樂和苦難,都變成了如今夢幻般的記憶。春風又吹,旭日再升,新生代又會重復這稚嫩,柔綠,圓潤,光耀的夢! 而“花有再開日,人無再少年?!比松鸁o窮已!可作為每一個個體,卻只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少年時代。少年時代,在人的一生中,有著最難以忘記的人生痕跡,并且對以后的人生道路走向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而少年時代的苦辣酸甜,如今憶起,都成為了筆下的詩情畫意! ——謹以此,獻給我已逝的歲月,獻給我兒時的伙伴,獻給我所有的親人! 又序 前幾天從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說,如今我們國家富強了,人民已大多步入小康。但是人們不要忘記曾經的貧窮時期那饑餓的感覺。不要說是解放前,也不要說鴉片戰爭以后的戰亂饑荒,那些事情離我們似乎太久遠了。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那些饑餓的經歷,現在過了六十歲的人,應該還記憶猶新??墒?,八〇后,九〇后,及至〇〇后,這幾代年輕人,對他們來說,饑餓,饑荒,則是在書本上看到的故事了!浪費,奢侈,對這些年輕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傲A=孕量唷?,這樣的詩句,他們也無法感同身受!我的這些小詩及附記,記錄了那個時代我所親歷的真實生活。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夠讀一下我的這些東西,能夠感受到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和心路歷程。這樣,也就夠了! 一、搬家 上級忽來遷村令, 故里百家戶室空。 鄉鄰扶老又攜幼, 夜晚移居去河東。 附記: 1958年,我們村奉上級命令遷居河東西里村。正值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舉國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時代。還記的當時夜里我們搬家的情況,父親抱著熟睡的我,經過東河大壩的時候,不知道是誰不小心把做飯的鐵鍋掉到了壩下,鐵鍋摔下石壩丁丁當當的聲音把我驚醒了。 二、狗舔碾 空村靜寂闃無言, 驚聞街頭什聲喧。 躡腳壯膽向前看, 原是白狗舔碾盤。 附記: 搬家并村以后,有一個夜晚,村里的民兵隊長回老家??沾寮湃?,四街靜闃。當他走至十字街口,那里有一盤石碾,突然聽到從石碾那里傳出“呱噠呱噠”的聲音。他雖然膽子大,可也大吃一驚。壯著膽子向前,定睛細看,原來是一個白狗在舔碾盤。 三、大煉鋼鐵 處處鐵爐吐煙云, 車流滾滾路成塵。 是秋鄉村禾稼稔, 次春徽州餓死人。 附記: 當時舉國開展全民大煉鋼鐵運動,全國動員,全民參與。一時間,大大小小的土高爐遍地。有甚者,把一個山溝截出一段,建成一個大煉鋼爐,塞了木柴煤炭鐵礦石,點燃煉鐵,結果可想而知!路上,男女老幼,運礦石的,運廢鐵的,運柴運煤的,人流,車流,高爐濃煙滾滾,路上塵土飛揚,塵土之厚,都沒過了腳面。 青壯年都去大煉鋼鐵了,農村收莊稼的,就只剩老年人和婦女兒童了。那年農業豐產,記得地瓜長的很大。但是沒有及時收獲,地瓜有的就凍在了地里,有的刨出來,不能運回家里,就堆進墓穴爛掉了……當時地瓜是主糧。這樣子,直接導致了以后幾年的饑荒。所謂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即是指此。第二年春天,人們都在地里挖凍了的紅薯,曬干了磨面蒸窩窩頭。我父母親大姐,他們挖了好多,自己吃不了,就用這些曬的紅薯干換了十幾根蓋房子用的檁條。還記得當時的童謠:鼓足干勁,爛紅薯味,力爭上游,爛紅薯頭……,光著光腚打腚肫,挨餓不是一個人……幾年的饑荒,有好多餓死的人。記得我村高立秋,吃多了槐樹葉子,吃的渾身皮膚都是黃色,肚子很大,人們都叫他“黃腫爛”,最后死于水鼓病。我姥娘家在安徽,聽說她們那邊饑荒更厲害,有餓死的人。我的母親掛念著她的母親,就把姥娘接來了我們家。 四、吃食堂 戶不生火吃食堂, 煙囪無塵缸無糧。 籠屜饃屑童爭搶, 榆皮南瓜分外香。 附記: 六〇年前后,上級強制推行集體食堂。每個生產隊一個食堂,不允許任何人自己在家做飯。記得我們幾個小朋友,每到食堂饅頭出籠的時候,都圍在蒸籠邊上,等炊事員起了饅頭,就去爭搶沾在籠屜上的饅頭皮。那時吃食緊張,糧食不夠吃,人們就摻和著吃樹皮樹葉,在所有能吃的樹皮樹葉里,榆樹皮榆樹葉算是最好吃的。后來政策改變,食堂就解散了。 五、打烏麥 寒食春風青黃隔, 去秋薯葉尚有些①。 兒童田垅尋烏麥, 乞者拖棍持破缽。 注① :青黃不接。青,青苗;黃,成熟的莊稼。那時人們都儲 存紅薯葉,蒸菜窩窩,做菜豆腐吃。 附記: 春天,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記得過年寫春聯,橫批好多都是寫“度過春荒”。人們大多以薯葉,薯秧,糠稗為食。 烏麥,是麥苗因染小麥條銹病變黑形成的。兒童們放學后,都趴在村邊麥地里,沿著麥垅仔細搜尋帶著黑色斑紋的麥苗,叫作打烏麥,烏麥可以吃,吃起來有一點面面甜甜的感覺。 那時討飯的特別多,每到吃飯的時候,討飯的一個接一個。最多時,一頓飯功夫,得打發四五起。還記得——我親眼所見,有一個討飯的來我們家,一進門就看見院子里的雞食盆子,見里面有雞食——不過是一些紅薯皮拌著谷糠,他奔過去,抓起來就往嘴里塞!母親趕緊去拿了一個菜窩窩給他。常記得母親說過“狼惡虎惡不如餓惡”!真是如此! 六、金線河 金線繞村流水長, 岸生短榆夜蒼茫。 老父晚來提瓦罐, 沿河逐樹捉瞎創。 附記: 故鄉村子三面環河,名金線河——我們叫東河,南河等。東河岸邊好多野生矮榆,形成沿河灌木叢,蓊郁茂密。夏天夜晚,村民多在岸邊乘涼。記得父親提著瓦罐捉瞎創子(俗名,即金龜子),捉得多了,去掉頭翅,用鹽腌后油烹,也是美味。 七、密植小麥 密植小麥細如草, 早起收割著棉襖。 鐮長麥矮不堪用, 一穗三粒也不少。 附記: 六十年代,貫徹農業《八字憲法》,強制推廣作物密植。但當時條件不充分,沒有水,沒有化肥,耕作技術也跟不上。原來種植小麥,是用原始的兩腿耬播種,每畝用種只二十多斤。改為畦播后,一畝地用種一百多斤。麥稈細如牛毛,麥穗極小,每穗多者只有兩三個粒,種子都收不回來。割麥子時,無法用鐮刀。那年我們那里,每人只分了九斤小麥,這些就是一年的細糧! 八、浮夸風 豬滿圈來牛滿欄, 地瓜片子頂屋檐。 衛星大膽吹上天, 小麥畝產二十萬。 附記: 大躍進時代,浮夸風盛行。許多不切實際的數字、目標都出現了。但欲速則不達。凡事都有自己的規律,違背規律,必然是事與愿違。 九、大會戰 木蘭羅成穆桂英, 老年隊伍名黃忠。 戰天斗地激情燃, 遍地彩旗舞迎風。 附記: 大躍進時代,是一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戰天斗地,重整河山。人們迸發出來極大的熱情。那個時候,社員按照性別,年齡,組成不同的突擊隊,年輕女子組成花木蘭隊,中年婦女組成穆桂英隊,老年婦女是佘太君隊;青年男子名羅成隊,老年男子則是黃忠隊……各隊之間開展奪紅旗、插白旗的比賽——勝出者獎勵紅旗,落后者則被插白旗。 十 躍進公社舉紅旗, 激情海填山亦移。 晝夜萬人大會戰, 正是跑步共產時。 附記: 人民公社時代,一大二公的優越和力量充分得到了體現。好多事情都是在那個時代完成的。大運動式的植樹造林,使祖國大地好多濯濯童山披上了綠裝。魚鱗坑,就是人民群眾在植樹造林運動中的一個創造。人們在山石上鑿出一排排整齊有序的坑,然后運了土填在這些石坑里,栽上松樹柏樹,這些坑都呈魚鱗狀排列,所以得名魚鱗坑。在那些人上不去的懸崖峭壁,就把松柏樹種子放在泥巴團里,扔到那些石頭隙縫里,有的就可以發芽生根,慢慢地長成了大樹。許多大中小型水利工程,星羅棋布的大大小小的水庫,許多都建成于那個時代!還有許多鐵路公路等等,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地看,人民公社功不可沒! (2018年初秋于濟南,整理于2019年10月) 【作者簡介】歷程(男),山東省肥城市人,教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