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財經·大健康組原創/出品 作者 | 蔡品件 編輯 | 武亞玲 “4.4元的話,這樣吧,4太多,中國人覺得難聽,再降4分錢,4.36,行不行?” 去年,一段關于醫保局和藥企靈魂砍價的視頻走紅,醫保局代表全國十三億人民和藥企進行價格博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今年的醫保談判也已落下帷幕,國產藥企今日的股價表現大都歸于平靜,市場在靜靜等待談判結果。 毋庸置疑,降價仍將是主流。此前,某中成藥企業代表對媒體表示,談判價格較原價降幅60%,低于生產成本,無法接受這一價格。但大部分藥企,還是選擇大降價,打破頭也要進醫保。 醫保究竟有什么魔力?通過藥品進入醫保前后的表現,便可得知。 以來信達生物的PD-1信迪利單抗為例。2018年12月,信迪利單抗獲批上市。2019年,信迪利單抗全年銷售額10.15億元。 2019年11月,信迪利單抗以降價64%的代價進入醫保,這直接加速了信迪利單抗的放量。今年上半年,信迪利單抗銷售額便達9.21億元,幾乎接近去年全年銷售額。 要知道,上半年一方面受疫情影響,推廣環境要惡劣不少;另外,加上恒瑞醫藥和百濟神州的持續發力,競爭環境也要更加嚴峻。 一款藥好不好賣,藥效很重要;但一款藥能賣多少,除了藥效外,還得看在不在醫保范圍。有數據顯示,列入國家醫保目錄的藥品,其市場銷售渠道和醫保銷售渠道的比例懸殊高達2∶8。 這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 01 / 醫保目錄≈入院“門票” 藥企打破頭也要進入醫保的核心在于,其藥品能夠更暢通地進入醫院。雖然進醫保并不意味著能夠入院銷售,但是不進醫保,意味著很難入院銷售。 每家醫院都有其進藥和選藥的規章制度。藥品進入醫院程序,頗為嚴格、繁瑣。與新股上市一樣,新藥入院也需要醫院開藥事會討論。 這種情況下,一款藥品能否進院,與其是否位列醫?;蜿柟獠少從夸?,密切相關。業內人士稱,90%左右的醫院開藥事會討論藥品,都會要求藥品在醫保范圍之內。 恒瑞醫藥公共事務部高級總監樊琳曾表示,卡瑞利珠單抗錯過了2019年醫保目錄調整時限,導致國內前500家醫院中,準入率僅為8.8%。 今年9月份的一次電話會議上,恒瑞相關人士仍表示,PD-1目前未進醫保,所以進醫院的工作非常困難,銷售主要在醫院外銷售。 一般情況下,未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品,通常是由醫生“建議”,患者自行到醫院外的藥房購買。由于不能報銷等種種原因,銷售難度無疑要放大N倍。 而對于納入醫保目錄的藥品來說,將直接減少其準入公立醫療機構的壓力阻礙,還使得醫保談判藥品的進院時間相對大幅縮短。根據規定,醫保談判藥品實行直接掛網,醫院自主采購。 為了讓醫保目錄藥品進入醫院,監管層還特地發文表示,醫院不得以醫??傤~控制,用藥目錄數量控制,藥占比等為由影響國談藥品的配備和使用。 這些政策規定,都為企業的國談藥品準入醫院打開了窗口。信迪利單抗進入醫保前后,醫院銷售網絡大幅增加。2019年末其覆蓋2000家醫院,截至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增加推廣難度的情況下,其覆蓋的醫院仍大幅增至3500家。這就是醫保的“魅力”。 入院加上“友好”的價格,進入醫保后銷量大增也不難理解。像PD-1這種治療腫瘤的藥物,年治療費通常要10萬元以上,對于一個6億人月收入只有1000元的國家,很多人難以承受。但經過醫保局“靈魂砍價”,進入醫保后的藥物,價格就會變得友好很多。 根據醫保發65號文,國談藥品納入乙類目錄,具體報銷比例根據各地政策和具體藥品而有所不同,但總體報銷比例在70%左右。 這種情況,天價藥也有可能變為“平民藥”。以信達生物的信迪利單抗為例。2019年,信迪利單抗進入醫保的價格為9.6萬元/年,大幅降價64%。 按照30%的自費比例,即為2.88萬元/年。這個價格,大部分患者是能夠接受的,其用藥群體自然會擴大,帶動銷量增長。 / 02 / 醫保價格的由來, 專家測算、參考市場“低價” 進入醫保的好處顯而易見,但這需要代價。進入醫保的最大代價,便是接受醫保局的“靈魂砍價”。 根據去年國家醫保談判結果,70個新增藥品平均降價60.7%。今年的結果雖然沒有公布,但從流露出來的結果來看,依然如此。 據媒體報道,某中成藥企業代表表示,談判價格較原價降幅60%,低于生產成本,無法接受這一價格。 從進入醫保談判之前,藥品降價的結果就已經注定了。醫保談判會有一個“底價”,醫保局從全國范圍內選取的兩組專家,根據單個品種分別測算,二者取其低。 從去年醫保談判的結果及央視報道來看,這一結果參考了該品種全球低價、競品(包括贈藥方案)低價,甚至一定程度上參照了常規品種老藥的價格。 正式談判中,藥企在不知道“底價”的情況下出價,有2次機會。如果2次報價均高于底價15%,則談判自動失??;如果報價在范圍之內,則在醫保局的引導下繼續談判降價,最終要保證成交價低于“底價”。 若是“競爭性談判”,形式會更加嚴峻。 競爭性談判是指,在有多個藥效相同的產品,醫保局明確表示只允許N個報價最低的產品進入目錄,且承諾2年內不再納入新的同類產品,類似于“帶量采購”,引導企業充分競爭。 這種情況下,殺價幅度可想而知。去年的醫保談判中,6個丙肝用藥參與了競爭性談判,互相報價,最終入圍的2款產品降價幅度都在85%以上。 藥企進入醫保謀求的是“以價換量”,但這其實也是一場“賭博”。原因在于進入醫保并非沒有風險,一旦增量彌補不了降價的損失,則意味著對其收入沒有幫助,甚至還會承受收入滯漲、利潤下滑的風險。 / 03 / 以價換量, 銷售能力仍是關鍵 藥品通過醫保進入醫院,可以說成功了一大步,但也可以說只成功了一小步。畢竟,藥品進入醫院,只是意味著有了銷售場景。藥品最終能夠銷售多少,還離不開一個關鍵的人群“醫生”。 給患者開什么藥,開多少藥,都由醫生來決定。一款新藥誕生后,醫生必然需要一個了解的過程,尤其是對于PD-1這種“救命藥”而言。 若醫生對PD-1較為陌生,必然不會輕易“駕馭”。這也是為什么新藥上市都需要大量的醫學推廣費用。 即便某款藥品已經足夠成熟,但在各家產品療效都差不多的情況下,用哪家藥企的藥,仍是由醫生來決定……而這,都需要醫藥代表去推廣、做工作。 去年,僅有信達生物一家的PD-1抗體藥物成功進入醫保,銷量突飛猛進背后,也離不開其銷售體系。 2019年末,信迪利單抗銷售團隊為688人,覆蓋全國500家藥房和2000家醫院。截至今年6月30日,該銷售團隊規模已擴張至1176人,大幅增長70.93%,覆蓋的藥房和醫院則分別增加至900家、3500家。 可以看到,即便是進入醫保的藥品,推廣和銷售也是必不可少的。 當入圍藥品不多的情況下,放量或許不是難題,但并非每一個藥物都這么“幸運”。西達本胺是微芯生物自主研發的HDAC抑制劑類抗癌新藥,在臨床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使用方便性方面有一定優勢。2014年底在國內首次獲批上市,雖然價格只有同類產品的1/10,但銷售額一直不理想。 2017年,其通過談判方式進入國家醫保后,雖然經歷了放量階段,但銷售額依然不樂觀。2018年,西達本胺銷售增速逐季下滑,全年銷售額為1.36億元。在動輒月度銷售額破億的腫瘤藥物面前,這點銷售額顯然不夠看。 而一旦入圍的同類產品多達N款,競爭將更為相當激烈。這一點,或許大家很快就會在PD-1領域看到。 今年的PD-1醫保談判,包括羅氏、阿斯利康、施貴寶、默沙東、君實生物、百濟神州及恒瑞醫藥都積極參與了報價,競爭局面可以用“貼身肉搏”來形容。 根據媒體報道,恒瑞醫藥PD-1價格降至5萬元左右,君實生物、百濟神州兩家企業,其中一家報價3萬元,另一家報價3.7萬元,國產PD-1降幅普遍超過50%。 這是醫保的“誘惑”。而在這場“賭博”中,對于有銷售優勢的藥企,藥品進入醫保后將更加強勢,進一步鞏固其優勢;至于銷售不占優勢的藥企,則會被進一步邊緣化,這也是為什么讀懂君說,99%的PD-1大概率沒機會了。終究,一切還得靠銷售實力說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