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 是個了不起的城市。 自古以來,便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 作為“中國式詩意”的城市典范, 蘇州在太湖邊上屹立了2500年。 在這兩千多載的歲月中, 蘇州是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的鐘聲, 是宋代詞人賀鑄梅子黃時雨的“閑愁”, 也是唐伯虎失意后,醉夢的桃花塢。 這座城市,似水柔情。 她,就是詩意的蘇州。 01 人間天堂蘇州這塊風水寶地的形成, 與其漫長的地質發展史息息相關。 蘇州位于江蘇省南部, 東臨上海,南接浙江, 西抱太湖,北依長江。 全市地勢低平, 平原占總面積的55%。 據記載, 蘇州位于湖、蘇中斷束構造帶上, 6500萬年前的燕山運動 使這里產生了一系列自北向東的褶皺和斷裂。 這些褶皺斷裂, 把區內連續的地層破壞得支離破碎, 由此,便形成了蘇州自古以來 “湖蕩密布”的自然形態。 除此之外, 蘇州的河流在城市功能上也起到重要作用。 唐代白居易說蘇州是 “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 實際數據顯示, 蘇州擁有大大小小2萬多條河道, 是全國河道最長、橋梁最多的水鄉城市, 河港縱橫,水網交錯。 在河流、湖泊的環抱下, 蘇州最終成了被稱作“人間天堂”的自然樂土。 詩意的歷史, 在這片土壤萌芽。 →請橫屏觀看:鳥瞰蘇州 02 姑蘇·興起距今3000多年前, 周人首領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讓位給弟弟季歷, 從千里之外的鎬京(今西安)南下, 自我放逐到太湖邊上的梅里, 與當地人通婚, 斷發文身, 建立了傳說中的“勾吳之國”。 這是《左傳》中“泰伯讓國”的故事。 季歷沒有辜負父兄的期望,繼位后推動周走向強盛, 他的兒子,即周文王姬昌, 而流亡的泰伯、仲雍成為吳國的祖先。 無錫梅里古鎮衛星照及古鎮內景照片。無錫梅里古鎮,是歷史意義上的“江南第一古鎮”。 公元前561年, 吳王壽夢去世, 為避開楚國鋒芒, 新任吳君諸樊決定將國都南遷至今天蘇州一帶, 這是蘇州作為古代都會的開端。 諸樊死后, 吳國又換了幾任國君, 終于在一場政變之后, 諸樊之子公子光掌握實權, 登基稱王,即吳王闔閭。 蘇州姑蘇閶門 常言道, 沒有伍子胥, 就沒有蘇州城。 2500年前, 這里見證了吳國從興盛到衰亡的劇變。 據史書記載,當年伍子胥受吳王委托, 不辭辛勞來到吳中之地,“相土嘗水,象天法地”。 在水網密布的太湖之濱構筑了一座嶄新的都城, 人稱“闔閭大城”,即今天的蘇州古城, 從此,蘇州成為江南一帶最重要的 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姑蘇古城門“胥門” 詩意的另一面往往是悲劇。 當新任吳王夫差大敗越國, 迫使越王勾踐投降后, 伍子胥的厄運就到了。 在多次規勸吳王殺害勾踐未果后, 伍子胥被吳王贈劍賜死。 臨死前,萬念俱灰的伍子胥留下遺言, 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 掛在東城門上,他要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 之后的歷史果如伍子胥所料, 吳國被越國滅亡后, “闔閭大城”默默看著曠日持久的列國爭霸逐漸遠去。 →請橫屏觀看:蘇州古城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 以今天閩、浙、蘇南一帶為會稽郡, 以吳國古城姑蘇為治所,稱吳縣。 秦漢的吳縣雖為縣,其疆域卻如今天蘇州市一般大。 姑蘇城,成了人們口中那座江東第一都會。 漢末群雄并起, “小霸王”孫策平定江東,奠定東吳基業, 他年輕的生命消逝在了吳地,不幸死于小人刺殺, 而他的好兄弟周瑜, 也在赤壁立下不朽戰功后英年早逝。 姑蘇城外,盡是英雄悲歌。 孫策之弟孫權據江東建立吳國, 吳郡(治所即吳縣)與丹陽郡、吳興郡并稱“三吳”, 且為三吳中最重要地域。 幾個世紀后,宋代著名詞人柳永寫道: “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span> 那個讓金主完顏亮垂涎的大都會,肇始于此。 公元4世紀初,西晉滅亡, 華夏大地自此進入近400年的分裂。 彼時,北方戰亂不斷,蘇州獨偏江南, 成為以富庶著稱的“三吳奧區”之一。 隨著北方名士衣冠南渡, 這里也開啟了一波文化建設的高潮, 無數的寺院寶剎、亭臺樓閣拔地而起, 奠定了這座千年水鄉之城古樸典雅的基調, 也帶給了吳人別樣的佛系心態。 編輯 編輯 進入隋唐時期, 在隋煬帝的宏圖偉略下, 一條將海河、黃河、淮河、錢塘江、長江 五大水系連成一體, 縱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 同時。隋朝廢吳郡,正式將其改名為蘇州, 這是蘇州得名之始。 從唐代開始,隨著全國經濟重心南移, 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以長江流域為主角, 從西向東,遷移到了揚州、蘇州、杭州等地。 南北文化交流、經濟往來的頻繁, 大大刺激了蘇州的經濟發展。 于是,在此基礎上, 人們開始興修水利,疏浚河道, 蘇州古城逐漸形成“大河三橫四直”的規整形態。 京杭大運河 宋、元時代, 大批文化人士一路南下,聚居與此。 姑蘇城內文化娛樂行業興盛發達。 正如宋代詞人俞德鄰在《姑蘇有贈》中描述的: “畫樓珠翠列娉婷,遼鶴重來失故城。 商女不知寧有恨,徐娘雖老尚多情。 一簾花雨談幽夢,雙漿莼波急去程。 卻倚閶門重回首,笳聲嗚咽暮云橫?!?/span> 盡管此時南、北方依舊戰火紛飛, 蘇州亦屢遭摧殘、焚毀, 但憑借著雄厚的物資基礎以及成熟的人文理念, 古城歷經滄桑,仍舊稱雄江南。 正所謂,“蘇湖熟,天下足”。 明、清時期, 蘇州經濟進入鼎盛時期。 對外交流和貿易興盛的狀態, 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和思路, 為蘇州經濟、文化、市井生活等 多樣化發展營造了寬松的環境, 蘇州逐漸發展成為全國工商業重鎮、絲織品中心。 上:蘇州刺繡研究所內 下:蘇繡 這一時期,蘇州是江蘇當之無愧的一哥。 明代的江南巡撫,清代的江蘇布政使、江蘇巡撫 以及為皇家采辦日用品的 專設機構“蘇州織造署”都在蘇州。 社會生活處于極其活躍的狀態, 使得蘇州人較早地矯正了過去重文輕商的思想, 為蘇州的資本主義萌芽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環境, 詩意的蘇州,浸潤于這似錦的繁華之中。 《姑蘇繁華圖》局部·閶門 03 文風蔚然網上有一個話題, 如果把中國各大城市比作班上的每一位同學, 班干部應該由哪些城市來擔任呢? 很明顯,蘇州是這個班級里的文藝委員。 憑借優越的地理條件以及雄厚的經濟實力, 蘇州很早便形成了崇文尚學的風氣。 從春秋時的季札、言子、孫武, 到三國時期的張、朱、陸、顧四大士族。 從吳中四大才子唐伯虎、文征明、徐禎卿、祝枝山, 到江左三大家錢謙益、吳偉業等, 無一不在訴說著,這座城市千年文脈的蔚然興盛。 姑蘇城·局部 據統計,蘇州歷史上科舉盛行,人才輩出。 “狀元”,為舉子之首, 有清一代,全國共有114人獲得此殊榮, 其中,26人來自蘇州,占總數的五分之一。 然而, 蘇州有后世如此璀璨的文化成就, 不得不提及一位宋代詞人、政治家, 范仲淹。 宋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 范仲淹主政蘇州。 他嘗說,國家之憂患,莫大于缺乏人材。 于是,他在蘇州古城內, 擇一風水寶地興建規模宏大的府學, 是為如今的蘇州文廟。 蘇州文廟 這種廟學合一的辦學體制, 既節省了占地空間資源, 也使得辦學效率大大提升。 范仲淹的成功經驗, 逐漸被各州縣學習模仿。 府有府學、縣有縣學、鄉有鄉學, 一如《學門銘》中所言,天下郡縣學莫勝于宋。 范仲淹曾在這里留下“胥也應無憾,至哉忠孝門”的名句。 除此之外, 在蘇州定居、游覽、任過職的宋代詞人還有, 蘇舜欽、周邦彥、秦觀、謝逸、 范成大、吳文英、蔣捷等眾人。 于是,在蘇州各處便留下了詞人們的“觀后感”。 吳江: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滄浪亭: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 石湖: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 銅觀音寺:琴書倦,鷓鴣喚起南窗睡。 周莊古鎮: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午陰嘉樹清圓。 木瀆古鎮:宮里吳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獨釣醒醒。 編輯 04 園林之城蘇州吸引了眾多文人到此歌以詠志、抒發情感, 而詩詞大家的到來, 除了給后人留下名句名篇外, 也為這里的私家園林建設 提供了思維發散的創意空間。 蘇州私家園林歷史源遠流長, 全盛時期,城內共有200多處風景各異的園林建筑。 與喧囂的市井街道不同, 園林更像是主人家獨享的一片片自由森林, 以湖為核心,成江南百景, 山水環繞,怪石嶙峋, 亭臺樓閣點綴其中, 詩情畫意,境界寬廣。 航拍拙政園 要筑起這樣一座園林, 耗資巨大自不必說, 更重要的是, 建山造景需搭配得宜。 “理水”, 這一方式充分運用江南水鄉的自然地理特性, 以水為園林脈絡, 勾通園林各處景觀。 網師園 “筑山”, 選取太湖中天然雕刻的大塊巖石, 修筑石峰,疊石成山。 留園冠云峰 栽花種樹, 根據水、石特點,種上虬松、柔柳, 再輔以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觀, 如丹桂、紅楓、金橘、秋菊、蠟梅等, 為園林增添視覺、嗅覺上多重感受。 興修建筑, 即最后根據園景特色, 修建布局自由, 外墻樸素的亭臺樓閣, 如此, 一座座令人陶醉的私家園林建成。 →請橫屏觀看:獅子林 05 姑蘇·夢斷到了晚清, 由于清政府的落后與腐敗, 國門被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 隨后, 江浙一帶陷入“太平天國運動”的浪潮之中。 作為當時江南的經濟重鎮, 蘇州的富庶令太平軍首領們垂涎欲滴, 遂將其據為己有。 太平天國忠王府,如今的蘇州市博物館 但蘇州歷來為朝廷賦稅重地, 因此,大戰不可避免地再次在蘇州古城中燃起。 從1860年被太平軍占領,到1863年淮軍屠城, 歷經三年太平天國之亂后, 蘇州已成廢墟。 正如時人所言,“虎丘一塔幸存,余皆土阜?!?/span> 遭受痛擊的蘇州,從此一蹶不振。 另一方面, 真正導致姑蘇衰落的根本原因, 是近代上海的崛起。 自1843年上海開埠以后, 原來局限在廣州一口通商的 棉布、絲綢、茶葉等大宗商品進出口貿易, 迅速轉移被轉移到新港口“上?!?。 上海外灘 上海擁有航海時代所必須的深水港優勢, 因此更受西洋人的歡迎。 上海逐漸從過去的小漁港 發展成為整個中國的金融中心和制造業中心。 資本抽離,人口遷移, 曾經的江南“雄州”變成了千瘡百孔的廢城, 蘇州,乃至整個長三角的的繁榮, 一部分被上海繼承。 以前的說法,是“江南一切以蘇城為依歸”, 到19世紀末,變成了“蘇州商市行情悉依上海為準”。 歷史上,上海曾被稱為“小蘇州”, 這時候,蘇州反過來被稱為“小上?!?。 久而久之, 就連當初令世人驚嘆不已的蘇州發達河流水系 也越來越淤塞,污染嚴重。 蘇州,這一過往的江南明珠黯然失色。 蘇州人不認命。 蘇州雖然衰落了,可底子還在。 辛亥革命前后,蘇州與周邊城市起了爭執, 為了爭奪省會, 當時的中國經濟第一大省亂成一鍋粥。 1912年,清末江蘇巡撫程德全 參加革命后當上江蘇都督, 關于選擇省會,在蘇州和南京之間搖擺不定, 程德全來回跑,兩邊都沒法討好, 氣得跑去上?!梆B病”。 之后, 南京成了民國的首都, 蘇州又成了江蘇省會,但其地位并不穩固。 1928年,江蘇選新省會, 省政府開會時,鎮江6票,揚州2票,蘇州僅得1票。 從巔峰跌落,比攀登頂峰的過程更為痛苦。 06 蘇州·復興盛世再臨, 蘇州人點燃復興的火種, 找回了當年“帶頭大哥”般的存在感。 如今,蘇州經濟雖不再稱霸全國, 卻緊隨北、上、廣、深等六大城市之后, 排在全國第七位。 來源:21數據新聞實驗室 更值得一提的是, 在2019年普通地級市GDP20強中, 蘇州穩居榜首,GDP總值達19235.8億元, 在所有普通地級市中難逢敵手, 更是力壓多個省會、沿海開放城市、經濟特區。 蘇州GDP總量在江蘇省內, 也總是毫無懸念地排名第一。 蘇州還是繼深圳后的全國第二大移民城市, 外來人口已經超過了本地人口, 城市規模絲毫不遜色于上海、南京。 用星爺的電影臺詞來說, 我感覺到,全部都回來了。 在經濟繁榮的背景下, 蘇州的城市面貌也悄悄地發生改變。 與過去小橋流水景觀不同, 現在的蘇州在建筑風格上 更注重現代高度與古老文化相融合, 這是新時代的詩意。 →請橫屏觀看:航怕蘇州 在新的城市規劃中, 摩天高樓似乎是城市建設的新重點。 東方之門,俗稱“大秋褲”, 總高度301.8米,約為法國凱旋門的6倍, 地處蘇州工業園區CBD軸線的東端。 蘇州第一高樓,蘇州國際金融中心, 這個高達450米的摩天大樓, 在2018年封頂后創造了江蘇高樓新記錄, 成為金雞湖畔的新地標。 蘇州國際金融中心 蘇州未來第一高樓,蘇州中南中心將高達499.15米。 設計者將這樣的蘇州,稱為“垂直園林城市”。 蘇州CBD夜景 近年,隨著政府重視, 加上蘇州人對于古代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增強, 蘇州的城市水系也在慢慢變好。 據悉,蘇州2萬多條河道,以后都會有“河長”, 對待治水,蘇州人很認真, "東方威尼斯"這個名號,蘇州也不是白叫的。 環衛工人正在清理河道 很多人不知道, 蘇州是金庸生前最喜愛的城市之一。 金庸從小吃著蘇州菜長大, 最愛聽吳儂軟語的蘇州話, 他的祖母,就是蘇州人。 先生說,聽蘇州小姑娘講蘇州話, 軟軟糯糯的,特別好聽。 在他的筆下,阿朱、阿碧說的就是蘇州話, 段譽初入蘇州,聽著蘇州話,仿佛傾聽天籟之音。 愛蘇州的金庸, 曾在蘇州大學教誨年輕學子, 要有蘇州人的生活態度, 不要把得失看得太重,事事要淡泊。 蘇州大學 早在一個世紀以前, 蘇州四大園林之一“獅子林”曾經的主人, 貝潤生也說過: “以產遺子孫,不如以德遺子孫; 以獨有之產遺子孫,不如以公有之產遺子孫?!?/span> 蘇州貝家第15代貝聿銘,是享譽全球的建筑大師, 年輕時已移民海外,卻從未忘記蘇州、忘記中國。 他親自為故鄉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 極富中國古典審美情趣, 被稱為”中國最美博物館“之一。 當時, 貝聿銘之子、建筑師貝禮中對這個設計也感興趣, 但貝聿銘說: “我的兒子中文已經生疏了,對中國文化不夠了解。 我是蘇州人,也是中國人,這個設計要我親自來?!?/span> 大師們對蘇州的熱愛, 說出了蘇州在衰落百年后再次騰飛的秘訣: 蘇州人不僅繼承了姑蘇兩千年繁華, 更傳承了詩意的人文精神, 守住了中國文化的根。 寒山寺的鐘聲、拙政園的荷花、陽澄湖的蟹、 周莊古鎮的磚瓦、蘇繡的花鳥、昆劇的曲調, 這些千年傳承,無一不在訴說著 蘇州人在激蕩的變革中走向復興, 又始終保持著詩意的初心。 1994年,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帶著“新加坡經驗”來到中國, 在走訪了中國內地多個城市后, 最終選擇了人文底蘊深厚、毗鄰上海的蘇州。 同年, 金雞湖畔的蘇州工業園區橫空出世。 詩意與現代的碰撞, 形成了對外經濟合作的“蘇州模式”, 成為國內其他城市學習效仿的對象。 蘇州這才有了領跑江蘇, 領跑全國各大地級市的實力。 詩意的蘇州, 就是這么了不起! 從姑蘇區遠眺工業園區 參考資料: 徐耀新:《名城蘇州》,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 徐叔鷹:《蘇州地理》,古吳軒出版社,2010 李旸:《論三橫四直與蘇州古城水系設計》,《藝術百家》,2017 陳璇:《大運河蘇州段文化帶的基本內涵及建設舉措研究》,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 陳鍵行:《蘇州園林》,中國旅游出版社,2000 倪勇:《論石在蘇州園林設計中的重要性》,東南大學學報,2010 蘇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蘇州市志》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湯鈺林:《蘇州文化遺產叢書》,上海文匯出版社,20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