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國家博物館中“背手而立”的它,被網友戲稱為“出門遛彎的老大爺”。但陶鷹鼎的來頭可大了,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出土文物。在1993年還曾被來華的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自挑選出來,代表中國出境參加申奧國家文化展。這件文物實在是太珍貴了,2002年它就位列中國第一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行列。被好好保護起來的它,每天不僅在國家博物館迎接成千上萬的粉絲觀看,還在視頻網站上狂漲人氣。B站網友@一只蟬蛹 還特意為它創作了“少年版”的擬人漫畫形象。金甌永固杯,《國家寶藏》系列的老粉絲們一定不會忘記這件國寶。它是在第二季跟黎明叔叔一起出現的寶藏,一出場就以其珠光寶氣驚艷眾人。這個乾隆爺專屬的杯子,用在每年元旦開筆儀式上盛屠蘇酒。“金甌”代表國家政權,“金甌永固”的意思當然就是乾隆爺希望大清千秋萬代永世繁華啦。這個杯子是乾隆爺親自審核其樣式圖紙后,才下令制作的。第二年,他又發話要求再“往細里做”,要求“耳子夔龍上各安大珠子一顆,兩面,每面安珠子五顆,中間一顆安大些,花頭要圓的”,照樣再做兩件。《祭侄文稿》被譽為繼王羲之《蘭亭集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書”。很多人喜歡王羲之流觴曲水式的文人情調,但也有人更愛顏真卿悲憤疾書中的家國情懷。安史之亂中,顏家一門忠烈是死守不降的前線軍官。而《祭侄文稿》,正是顏真卿在戰場上尋回侄子顏季明的尸首后,在極度悲痛的情況下書就的。所以這篇文稿,既是書法藝術上得自然之妙的頂峰,更是一代忠烈的見證。文初描述侄子德行出眾,兄長奉命與其守衛常山的內容,字跡還算清晰沉穩,盡力維持著端正。到后面“孤城圍逼,父陷子死”的講述,顏真卿本人“撫念摧切,震悼心顏”的心情。他的書法傾斜、凌亂、變形……我們幾乎可以透過這些文字看到那個悲痛顫抖,無力再寫下去的忠臣顏真卿。不管是文人的風雅還是臣子的忠烈,通過代代相傳的這些書法作品,我們得以一窺其上承載著的先輩精神。有一位網友參加漢服活動時,被問到祖上有什么名人嗎?因為她其實是滿族人,就想了想說:“我祖上是大明建州衛龍虎將軍?!?/span>這個名號一說,很多人會感覺像是“大明忠烈”一樣。但其實這位龍虎將軍,就是滅了大明的清太祖努爾哈赤。沈陽故宮中所藏的這柄龍虎寶劍,正是這段歷史的唯一見證。明萬歷年間,大明朝廷敕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率領女真部為大明戍守遼東。所以這把劍是典型的大明制式,可以說它見證了兩個朝代的更迭變化。劍鐔、劍首紋飾寓意“加官進祿”、“玉兔呈祥”,是典型的明朝職官佩劍龍虎將軍是明朝正二品加授的官階,可以說拿到這個官職,也就意味著努爾哈赤獲得了女真族中的最高指揮權。文物中隱藏的有趣歷史,也是我們喜歡上它們的重要因素。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與大孟鼎、毛公鼎并稱為“海內青銅器三寶”。作為一個西周時期的禮器,至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而其鼎內的銘文,既為我們記載了它主人的故事,更成為了中國書法藝術溯源的一頭線索。上圖為大克鼎的“全形拓”及銘文拓本,全形拓是我國用來測繪、保護文物的一種記錄手法。珍貴文物的拓本從古至今也都是千金難求的藝術品,十分考驗制作者的藝術功底。銘文上的故事記載的是周王的膳夫“克”及其祖父的功績與受賞故事。秦立法制以前,君主以禮制治天下。而作為“宮廷廚師長”的膳夫克,也即負責著君臣諸侯禮制的執行。所以關于他也有著靠分發祭肉,強調禮制來平定諸侯內亂的故事。透過一個鼎,看到幾千年前先祖們精心制作禮器,銘刻歷史,摸索制定社會秩序的一股認真勁。06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征戰天下時騎過的六匹戰馬。為了紀念它們,李世民親自作詩,并令閻立本繪圖、歐陽詢題字、閻立德雕刻,終成六件石雕置于昭陵祭壇內。△昭陵六駿·颯露紫 原作流落海外,西安碑林博物館中的為復制品
然而現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中所藏的僅剩支離破碎的四駿。保存較為完好的颯露紫、拳毛?兩幅石雕都于1918年被盜賣出國,現存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但再怎么歷經磨難,破損不堪,它們都是代表著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文化瑰寶。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守護手上的國寶。不管是盜賣還是破壞,前人所為都是我們永遠的恨與痛?,F在的中國,絕不會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這件登上過第二季《國家寶藏》的廣東省博鎮館之寶,與其他國寶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它的年輕——1935年誕生的它還未滿100歲。民國時期的工藝品,憑什么與上千歲的老大哥們平起平坐?這令人眼花繚亂的金漆尚在其次,重點在其木雕功夫上。清末至民國,廣東潮汕地區發展出的這一門“鏤空雕刻”技藝可算一絕。裝飾藝術上,它將平面的變得立體,在極其有限的空間內精雕細作大展拳腳。
商周的鼎、戰國的玉、魏晉的書法、唐宋的詩詞、明清的文人畫……如果要從每個時代選出最具藝術高度的代表,那么民國,金漆木雕毫不遜色于前人。湖北博物館
「 純鈞之劍尊貴無雙
千年一現驚艷世人」

越王勾踐劍于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現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館,與曾侯乙編鐘并列為鎮館之寶。
全劍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即便埋藏于地下千年,卻基本看不見銹跡,出土之時依然寒氣逼人銳利無匹。
據說1977年在拍攝《古劍》紀錄片的時候,第一次用越王勾踐劍劃紙,竟然一次就劃破了十八層紙,其澆鑄工藝讓人為之驚嘆。

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
隨后工作人員將資料圖片寄給當時的專家學者,故宮博物院研究院的唐蘭認為這把劍的主人,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臥薪嘗膽的主角——越王勾踐。

這個意見引起了轟動,郭沫若也回信明確指出“越王劍,細審確是勾踐之劍”。
方壯猷隨后將劍銘考釋的“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結論給各個專家學者們都沒有異議,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至此蓋棺定論。
比較有意思的是,作為越王勾踐的千古大冤家,吳王夫差的兵器在勾踐劍出土地兩千米外出土,雖然生前的冤家但兵器卻在相隔不遠之處相伴千年,個中緣由就不得而知了。

浙江博物館
「 黃公望四年之心血
寄情山水,天人合一,可謂“畫中之蘭亭”」

《富春山居圖》是黃公望在晚年嘔心瀝血四年所作,全卷橫636.9厘米,縱33厘米,山峰起伏,林巒蜿蜒,江水如鏡,雄秀蒼茫,歷來為收藏家所寶。
吳洪裕對這幅畫更是到了癡迷的地步,臨死前一天不僅親視《智永千字文》的真跡燒成灰燼,甚至還要將《富春山居圖》一燒了之。
吳洪裕祭酒面付火,火熾輒還臥內,等到侄子吳靜安跑去搶救的時候,《富春山居圖》已經被燒成兩半了。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現收藏于臺北故宮。

剩下的那一小段就是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的《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卷。

《剩山圖》于1957年收入浙江省博物館,之后一直“深居簡出”。
雖然是燼余本,火痕宛然可辨,但所幸結構完整,山川渾厚、草木華滋,儼然富春在望。

南京博物院
鎮館之寶:金蟬玉葉
「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

1954年,在蘇州五峰山博士塢14號墓中,考古人員在墓主人的頭部發現了這件金蟬玉葉。
這件金蟬玉葉用純金打造,玉葉是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的,葉片細薄呈凹弧狀,厚度只有2毫米,兩側蟬翼厚度僅為0.2毫米。
整支簪子采用的是金鑲玉工藝,金和玉兩種材質完美結合,正寓合了“金玉良緣”、“玉振金聲”等吉祥寓意。

蟬蛻變再生,象征著生命延續不斷。金蟬脫殼,有延年益壽、生命不止的寓意。人們佩蟬,是為了表明佩者的廉潔清逸、高雅脫俗。
而蟬又俗稱“知了”,“知” 通“枝”,金蟬玉葉也就是“金枝玉葉”,作為一個發飾,表達了對中國古代對女子的最高贊美。
11
陜西歷史博物館
鎮館之寶:皇后玉璽
「 兩漢等級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璽
但卻是被一個小學生撿到的…… 」

陜西三秦大地,不是秦磚便是漢瓦。
該枚玉璽為漢高祖皇后呂雉所用,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枚漢代皇后玉璽。
玉璽為和田羊脂玉,溫潤潔白,略顯透明,高2厘米,長2.8厘米,重33克。上方凸雕一螭虎為鈕,四面陰刻云紋。底面刻篆書“皇后之璽”四字,筆勢方中帶圓,剛柔相濟,體現了當時高超的篆刻藝術水準。

雖然如此價值連城,但卻是被一個小學生在路邊水溝里撿到的……而且他本來是打算把這顆石頭上的字磨掉,然后刻上自己的名字留著玩的,被父親發現之后拿去鑒定,才知道是傳世國寶。
陜西省博物館的一位領導為了表示感謝,還給了他和父親20元作為回家的路費。
看來以后在路邊撿到什么石頭得留意留意了,說不定就是個國寶呢。
12
甘肅省博物館
鎮館之寶:馬踏飛燕
「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雖然是從防空洞里挖出來的……」

這匹銅奔馬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1厘米,重7.3千克,埋藏時間約在東漢。
塑造者定格了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越飛鳥的剎那瞬間,且讓飛鳥回首驚顧,更是增強了奔馬疾速向前的動勢。
它是我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

1969年,武威縣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在挖防空洞的時候,發現了一座堆滿隨葬品的古墓,其中有39匹神態各異的銅馬,而領頭的正是這匹銅奔馬。
1971年,郭沫若在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的時候,對這匹馬“一見鐘情”,認為其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于是當場揮毫寫下“四海盛贊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并將其命名為“馬踏飛燕”。
在郭老的推薦下,銅奔馬被送往故宮博物院展覽,后來又漂洋過海去到美、英、法、日、意等多國進行展出,昔日封存在陳列室內的銅奔馬最終名揚四海。
不過有趣的是,從正面看的話,馬脖子是歪的,這么一看,還挺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