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讀】 詩話騷狗山 揚州 俞林 作者俞林先生:揚州市作家協會會員,追求卓越,崇尚自然,注重精神。代表作有《長征組歌》《黃土地上的農夫》《脊梁》等。作品散見于報章雜志。 吟《夢香詞》 把酒問天 騷狗山上好風光 醉倒夜游人 南郭柳初 走馬聽鶯 美人橋下千步柳 何時不銷魂 這是筆者實地考證騷狗山遺址創作的一首小詩。 提起西門城外的騷狗山,甭說年輕一代人聞所未聞,就是老揚州也很難準確說出其所處位置。騷狗山,又名掃垢山,位于荷花池口的社稷壇和二釣橋都天廟之間,也就是今天荷花池公園以西、京華大酒店以南這一片區。費軒《夢香詞》“走馬試來騷狗地,聽鶯直近美人橋”,即歌詠此地。 關于騷狗山名稱的由來,民間有多種版本。筆者根據史料梳理,基本弄清其來龍去脈。清順治二年(1645),豫王多鐸率清兵由騷狗山方向進攻揚州,史可法督師西門城樓,架炮抗擊,擊斃清驍將岱納、云騎蔚祖應龍、參領金應得,清兵遺尸山崗,遇難士兵叢葬于此,冢墳累累,引來野狗出沒,得名騷狗山。后人覺得不雅,故改稱掃垢山。1953年前后,蘇北農學院選址于騷狗山,荒山野地推平,一幢幢教學樓拔地而起,騷狗山、掃垢山的名字,漸漸被埋葬起來了。 其實,明清以前的騷狗山,不僅山清水秀,風光迷人,而且還有過一段輝煌的歷史,曾一度成為揚州商貿文化的中心。1957年,南京博物館與揚州師范學院發掘工作組,在騷狗山發現了唐城遺址,出土大量文物和手工作坊遺址。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揚州依托京杭運河成為唐代的經濟中心之一。加之安史之亂未波及江淮,中原富商大賈相繼遷往揚州,朝廷也在揚州設大都督府和淮南節度使,并常設淮南道採訪使、鹽鐵轉運使。從出土的文物和生產工具判斷,當年的騷狗山很有可能就是揚州的政治、經濟重鎮??脊艑<艺J為,騷狗山應為唐代大詩人杜牧《揚州》詩中的“街垂千步柳,霞映兩重城?!?/p> 騷狗山這段輝煌的歷史一直延續到明末清初,隨著紅衣大炮一聲炮響,10萬清兵攻入揚州,騷狗山風光不再,淪為一片亂石崗。 歷史上的騷狗山,原本就是一個軍事重鎮。根據2010年5月21日《揚州晚報》報道,我市考古人員在騷狗山一帶(二道河畔蘇農新村附近)進行考古挖掘時,除了出土一些瓷片、陶片外,還意外發現一大一小兩枚圓形石彈。圓形石彈對于揚州考古人員來說并不陌生,他們曾經在北門遺址挖掘出幾百枚石彈,大的100多公斤重,小的也有二三十公斤重。據考古人員分析,這些石彈是守衛宋城的官兵作為軍事防御用武器之一。只是,考古人員有些納悶,石彈出現于宋代,而騷狗山發生戰事是明末清初,難道石彈在戰爭中的運用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騷狗山一帶在唐宋時期也曾經遭遇過一場戰爭,只是歷史沒有記載罷了。 歷史上沒有被記載的戰事很多,當年清兵從騷狗山攻入揚州城,開始對守城軍民進行血腥大屠殺,屠殺共持續十日,史稱“揚州十日”,又稱“揚州屠城”。在文字獄盛行的清朝時期,所有有關揚州屠城的記載,隨著清軍入主漢地之后被刻意掩蓋,導致清末以前大部分人對此屠殺事件一無所知。直到辛亥革命前夕才將《揚州十日記》從海外帶回中國。而創作《揚州十日記》的作者,正是揚州大屠殺幸存者王秀楚。 在揚州大學文匯路校區東南角,揚大第二幼兒園院墻腳下,有一片種了幾排小樹的泥土地,揚州文化學者韋明鏵說,“這應該就是騷狗山的影子”。是呀,騷狗山不見了,騷狗山的影子還在。騷狗山由1953年前的亂石崗,建設成今天高校林立的揚州高等教育園區,對于揚州高等教育事業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過程。騷狗山的滄桑巨變,不僅見證了揚州高等教育的飛速發展,也見證了揚州經濟文化建設的飛速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