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不敢相信,也不想相信。希望這一次,還是像往常一樣,是假新聞,期待反轉,狠狠打臉。 最后搜索求證,出現:金庸逝世,享年94歲。 金庸先生,一路走好。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這話一點兒也不夸張。 世界上知道金庸的人很多,知道查良鏞的人卻不多。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通過一個個傳奇的武俠故事,金庸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江湖。 人們熟知他筆下的俠客道義,恩怨情仇,卻鮮少知道他為國為民的家國情。 行走在1950年代,那時他還不是金庸,在成為一代武俠泰斗之前,26歲時,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外交官。 從香港出發,腳踏山河,心中裝的是1937年的家國仇恨。 他曾回憶說:“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我們家本是相當富裕的,但住宅、園子都被日軍燒毀,母親與弟弟都在戰爭中死亡”。 只有14歲的他,從此在心里埋下了一顆報國的種子,立志“要在維護國家尊嚴上發揮作用”。 1981年鄧小平接見金庸。 1982年,撒切爾夫人首次訪華前,專程繞道香港與他單獨會晤,希望在香港問題上他能站在英國一方。在國家利益面前,他堅決的拒絕了撒切爾夫人的無理要求。 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他擔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組成員。 1988年,他又與查濟民提出“雙查方案”,為香港的順利回歸做出了偉大貢獻。 報效國家的家國情懷,深深扎根在他的心里。他用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報國的理想。 有人說,還好他沒把外交官的夢想堅持到底,否則沒有了華山論劍,沒有了郭靖黃蓉令狐沖,沒有了降龍十八掌九陰白骨爪,那該去哪里尋找江湖? 說這句話的人可能不會明白,在他的筆下,國才是一群江湖兒女的至高情懷。他只是選擇了另一條路。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他筆下,我們從慷慨悲歌中、從刀光劍影中、從兒女情長中懂家國情懷。 不負國家,不負江湖。 武俠泰斗,俠骨柔情,一讀金庸深似海。從此江湖是夢鄉。 情之切也,如癡如醉 魯豫說:金庸年紀很輕的時候有兩個傳奇,一個是15歲就賺到一筆足以支撐他讀完大學的錢,另一個是中學、大學期間被學校開除兩次,這兩個傳奇,正體現了金庸一生的性格特點:善于經商、俠肝義膽。 1957年,中國正處于大躍進時期,一向敢說真話的大公報,在浮夸風的影響下也做出了虛假報道。金庸覺得,這里已經不適合他了。 一輩子堅持說真話的金庸主動離開了大公報,加入了香港長城電影公司,在那里,遇見了他的一生所愛。 夏夢。 他說:“西施怎樣美麗,誰也沒見過,我想她應該像夏夢才名不虛傳”。為了佳人,他甘愿為夏夢做一個小編劇,不管旁人如何譏諷不解。 金庸只是癡心不改,在后來塑造的許多武俠形象里,《射雕英雄傳》中的黃蓉,《天龍八部》中的王語嫣,《神雕俠侶》中的小龍女,都可以找到夏夢的影子。 愛國心,癡心,俠義之心,成就了獨一無二的金庸。 老先生給了整個華人世界太多太多的精神財富,在那個名家輩出的年代里,惟金庸名頭最盛、享譽最長,橫掃華人世界。他以汪洋恣肆的想象力,十余年間寫下15部作品。
每一部都是江湖,在他的筆下,有大漠日暮時的滾滾風沙,江南微雨下的青磚白瓦。瀟灑的劍客飛檐走壁,從幽云到大理,颯沓如流星。 他為我們打造了一個瑰麗的江湖夢,塑造的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物,陪我們度過了一整個青春。 他創造了一種華人世界共同的精神語言。借用倪匡的那句話,其影響力可能是“古今中外,空前絕后”。 一生情癡,一世執念。俠客道義,恩怨情仇,江湖就是他筆下的模樣。 薪盡火傳,生生不息 兒女情長今猶在,江湖俠骨已無多。 他是一代武俠的泰斗,也是一生傳奇的情癡,大鬧一場,悄然離去,他的一生,就像是一部武俠小說,前半生為國為民,敢愛敢恨,后半生俠骨柔情,心懷敬畏、不斷向學。 現在,他永遠的退出了江湖,世界上再無金庸。 從霍金到金庸,再到王光英,他們的逝世,象征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我們正在和一個時代不告而別,也正在和另一個時代狹路相逢。薪盡火傳,生生不息,從來就是如此。 先生,萬里山河,萬望珍重。 我們,默默接過前輩當年的擔當,努力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