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時期,地處中原的河南道,非常熱鬧,作為在這個地區生活的人們,河南道的人可真是倒了血霉。 先前黃巢渡過淮河,進攻長安,一路之上烽火連綿,將整個河南道攪了個雞犬不寧,后來,剛穩定下來,黃巢又從長安撤了出來,又回到了河南道,而且此番其還發展了一個吃人大魔王,秦宗權,在黃、秦這兩人的禍害下,河南道很多城池都變成了丘墟,遍地荊棘,人煙荒蕪。 而在這片土地之上,還有少數幾個藩鎮依然頑強地死扛著,這里面就包括朱溫、朱瑄和朱瑾這三位同姓,在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里,這三位面對共同的敵人,面臨同樣的威脅,結成了天然的聯盟,三人那時的關系親如兄弟。 然而沒有永遠的友誼,只有永恒的利益,當黃巢敗亡,秦宗權的勢力日益衰微,滅亡在即之時,三朱之間的友誼小船,突然說翻就翻了,而且據后面的史料記載,是朱溫這個壞水為了擴張勢力,才想出的陰謀計策,向二朱潑臟水,挑起事端,那么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一起看看這段歷史,近距離觀察這段歷史時刻。 朱溫在潑臟水?
這個版本是大家普遍接受的原因,就是說朱溫這個家伙,本來就是個壞家伙,他想擴張,因為人力資源不夠,就想打周邊藩鎮的主意,想搞擴張,于是就想到了向周邊潑臟水,污蔑對方挖自己墻角,這樣就能名正言順地攻擊對方了。 那么現實是不是這樣呢? 朱溫軍隊不缺人朱溫的宣武軍,剛開始確實人力不夠,在抵抗秦宗權軍隊的時候,還一度讓朱珍去淄、青地區去擴兵,然而隨著與秦宗權的交戰,朱溫的軍隊卻再沒有說不夠兵員的情況了,一則秦宗權落敗勢力衰退,朱溫等藩鎮應付的來,另一方面可能就是秦宗權的降兵大批量的投降,也使得朱溫的勢力,迅速開始膨脹起來,這自然會讓別人眼紅。 兩面作戰不明智如果朱溫真的想找事的話,他不應該選這個時候動手,因為畢竟西面的秦宗權還沒有滅呢,這個時候若是再惹毛了東面二朱,人家可是比自己還多好幾個州郡的節鎮,而且朱瑄的鄆州、朱瑾的兗州地區,都是沒有遭受過戰火的地方,不管是從糧草、經濟來講,還是從兵員數量上來說,人家都比自己強太多,這個時候雙線操作,而且敵人還不比自己弱,朱溫這種梟雄如果比較兩者區別后還想故意滋事,那除非他瘋了。
那么如果不是朱溫,是誰呢?史書上其實已經給出了很明確的答案了,只是人們有時候更愿意相信野史的說辭,認為朱溫是壞蛋,更喜歡看敬翔編制陰謀的場景,所以讓真相變得模糊起來了。
這種說辭是說朱瑄、朱瑾二兄弟看朱溫發展太快,而且手下的軍事勢力迅速增加,實在是有些眼饞,他們就暗地挖起朱溫的墻角,沒想到這對朱溫來說,可是要自己的命呀,頓時惹毛了朱溫。 這一版本的說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二朱本身不是什么好人,有先前齊克讓嫁女朱瑾,反而被朱瑾趁著婚姻夜襲,將老岳父趕走的先例,足見這倆人的卑鄙性格,那么如今看到附近的宣武軍鎮力量崛起,兩人會不會慌,會不會也想給朱溫來一手,至少削弱下宣武軍的力量也好,省得日后對自己產生威脅。 二朱的算盤打得好,但沒想到朱溫是個急性子,不服就干,朱溫的火點起來了,就開始了不死不休的征戰。
而從第一次朱溫出兵打敗而歸,也能看出來,朱溫討伐二朱,其實并不是先前就已經預謀好了的結果,否則也不會倉促間,最終落敗而逃,而朱瑄和朱瑾二人,反而有種以逸待勞的感覺,若是他們沒干什么虧心事,還真有點兒不可能。 因此,三朱大戰的結果很可能跟正史的一樣,其實是二朱提出的挑釁,才最終導致朱溫憤怒,并最終將之滅了,但不管是誰占理,最終這場戰爭對當時河南道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
|